250628.jpg

貝克爾:多數人用大幻覺來面對死亡,造就了各種不同的「永生系統」。最炙手可熱的永生系統就是宗教信仰。永生系統會使我們做出不理智的行為:不可能每個永生系統都是合理的,所以其他系統一定是錯的。

佛洛伊德:對死亡的恐懼促使人類產生宗教幻覺、創造天父來賜予永生。死亡驅力非常強大,對內、對外都會產生嚴重後果,而心理治療的終極目標,就是在死亡驅力和生存本能兩者之中找到平衡。

---

二十世紀的文化人類學者貝克爾(Ernest Becker)在他的巨作<拒斥死亡> (The Denial of Death) 中寫道,雖然客觀上我們知道人終必一死,但我們還是會想出各種伎倆來逃避這個能摧毀一切的真理(Becker在領普立茲獎兩個月前過世,走的真不是時候)。

人類抗拒死亡的原因很明顯:死亡這件事實在太可怕了!死亡是人類最終極的恐懼。這種恐懼會逼我們面對現實,意識到自己生而在世的時間非常短暫,一旦離世,就永遠回不來了。死亡的時鐘在耳邊大聲滴答作響,我們又該如何享受人生呢?

貝克爾認為,多數人用「幻覺」- 「大幻覺」 (the Big Delusion) 來面對死亡。貝克爾表現,「大幻覺」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動機,比性慾還要基本。大幻覺進而造就了各種不同的「永生系統」,永生系統是非理性的仰結構,使人們相信自己可以長生不死。面對死亡,現在還有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策略,就是讓自己隸屬於某個可以延續至永恆的部落、種族或國家,成為其中一份子。p.19-20

最炙手可熱的永生系統,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中看到,例如東方信仰中靈魂會以宇宙能量的形式繼續存在者,或是西方文件中人死後見耶穌。另外還有比較沒那麼崇高的「財富永生系統」。這個系統賦予我們每天早上起床的微小動力錢。:上班掙這樣我們就可以不去思考自己的大限。金錢也是人類進入權勢階級的入場券。此外,這個系統還有一個附加好處:我們可以把自己的一小部分,也就是我們的錢財,留給下一代。 p.20-21

貝克爾說,只要你仍是文明人,這些幻覺就會持續下去。幾乎所有文明社會都會發展出一個普世的永生系統。實際上,這些系統是文化不或缺的一部分。若沒有這些系統,對死亡的不安絕對會使人類喪心病狂,文明也沒辦法延續下去,我們將會回到原始的叢林時代。否認死亡是文明社會的生存法則! p.23

令人遺憾的是,永生系統會使我們做出不理智的行為。當我們認定自己隸屬於某一個系統,也盡其所能投入其中時,就會開始排斥其他系統。世界各大宗教間的衝突屢見不鮮,也因此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:不可能每個永生系統都是合理的,所以其他系統一定是錯的。

不過文明也發展出了解決方案:殺光道不同的混蛋!只要這些人死了,我們對永生的看法就不會受到威脅。嗯,感覺滿管用的。 p.24

---

超現實主義諧星Emo Philips講了一個故事道盡了這一切:

某天我在過橋的時候,看到一個男的站在橋上,準備跳下去。我跑過去對他說:「不!不要跳!」

「為什麼」他說。

「世界上有很多值得你活下去的事情!」

「例如?」

「嗯……你有宗教信仰嗎?」

他說有。

我說:「我也是!你看,我倆有共通點!我們來聊聊!你是基督徒?佛教徒?」

「基督徒。」

「我也是!你是天主教還是新教?」

「新教。」

「我也是!那你是聖公會的還是浸信會的?」

「浸信會。」

「哇!我也是耶!那你神教會還是主教會?」

「神教會!」

「我也是!那你是傳統神教會還是改宗神教會?」

「改宗神教會!」

「我也是!那你是一八七九年改宗的浸信神教會,還是一九一五年改宗的浸信神教會?」

他說:「一九一五年改宗的浸信神教會。」

我說:「去死吧!你這個可惡的異教徒!」便把他推下橋了。 p.27-28

---

心理分析之父/潛意識學說之母佛洛依德在小論文<幻覺的未來> (The Future of Illusion) 中提到,對死亡的恐懼促使人類創造並捍衛「神/宗教的幻覺」。因為人類在面對死亡時非常無助,所以我們的潛意識便自行創造出一個「天父」的角色,來幫助我們戰勝死亡。

佛洛伊德表示,這個天父角色也會獎賞善行,於是人類便有強烈的動機來抗衡各種反社會的天性,例如「亂倫、食人、嗜血」等。但最重要的是,這個終極的天父角色可以替人類減輕對死亡的恐懼,只要我們迎合社會的要求,祂就會賜予我們永遠的生命

簡而言之,佛洛伊德認為「相信神」以及「相信神應許之永生」是用來幫助我們逃離死神的文化產物。

佛洛伊德從來不怕人非議,後來他也寫了<死亡驅力> (Todestriebe,常被誤譯為<死亡本能>)。佛洛伊德原始的假說是:生存本能(愛慾,Eros)是生命、愛情、愉悅感、生產力的驅力,也是人類最原始的動機。但是隨著佛洛伊德年紀漸長,他發現生存本能沒有辦法解釋戰爭以及混亂。所以,我們來討論死亡驅力。

從正面角度來探討死亡驅力,它代表人類需要脫離刺激,尋求和平、寧靜,有點像是死亡的彩排、預演。佛洛伊德稱此為「涅槃原則」(Nirvana principle),也就是一種「把生命中一切紛擾轉化成無機的恆定狀態」的需要。而我們自身也會去滿足這項需要。曾經坐在沙發躺椅上看保齡球節目的人應該都懂。

所以我們應該用死亡趨力來克制自己,對嗎?佛洛依德可不認為。死亡驅力非常強大,一旦被放了出來,就如同猛獸出閘。保齡球比賽節目是無法滿足這隻猛獸的,牠不但是受虐狂、還有自殺傾向!

所以我們應該要把死亡趨力轉而對外,是嗎?不!佛洛依德不認為。因為這樣的結局便是謀殺、混亂和戰爭。哎呀!那到底要我們怎麼辦呢?

佛洛依德說,去看心理醫生吧。心理治療的終極目標、生活的終極目標,就是在死亡驅力和生存本能兩者之中找到平衡。 p.29-31

---

看完上述的內容讓我想到:

秦始皇派出三千童男童女,費時多年的尋找長生不老藥;秦始皇死後一堆金銀財寶、兵馬俑跟著陪葬,他相信這些陪葬品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。埃及的金字塔、木乃伊。

2019 Book 50

arrow
arrow

    熊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